2023年是集團公司“創新優化年”,中核機械工程有限公司高度重視并認真貫徹落實集團公司、中國核建關于“創新優化年”專項工作的各項工作部署。公司各部門、各分公司立足實際,開展“創新優化”專項工作。
中核機械工程北京分公司在風電項目建設過程中,風機機位平臺的修整和設備組裝是關鍵環節。傳統方法通常是基于現場測量和估算,這不僅花費大量時間,而且往往無法達到所需的精度。
通渭風電項目部負責人李達為這個問題傷透了腦筋,平臺修整、設備組裝需要的時間太長了,眼瞅著工期緊張,時間不能再等,他找到項目部上負責技術的胥明勇,幫忙技術攻關。胥明勇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迅速和景圓圓、張昭、李達等人組成技術攻關小組,全心投入到這個難題攻堅中。
胥明勇一遍遍地走在項目部現場觀察著,想如何才能更快地確定現場實際情況呢?當他看到同事拿出無人機準備拍攝風機吊裝時,他眼前一亮,能不能借助無人機來拍攝現場呢?他迅速地拉著技術攻關小組開會,研究如何才能借助無人機來高效地確定機位情況。大家順著胥明勇的思路展開熱烈的討論:“肯定可以的,無人機可以詳細地拍攝到整個場地情況,而且無需人員跑來跑去……”,“那場地尺寸怎么確定呢?”“可以用CAD相結合……”隨著大家的探討,一個創新性的方法終于有了雛形。
胥明勇結合大家的想法和建議,開始動手實驗,他拿來無人機在高空拍下無人機的圖像,將俯拍照片在CAD中按照1:1比例投影,再畫出風機設備,研究風機設備的最佳存放位置,他模擬出葉輪設備組裝過程,確定主、輔助起重機站位,最終計算出吊機設備最佳的站位和移動路徑以及風機機位修整的實際尺寸及土方量。他一次次地演算模擬,并和技術攻關小組成員反復討論驗證,確定方法的可行性和準確性。
項目負責人李達為確保風機設備和吊機的安全,認真地研究著胥明勇提供的數據,并和現場實際情況進行核對和測量,經過胥明勇的反復模擬演算和李達的反復比對驗證,技術攻關小組決定開始第一次現場實驗。
當第一次使用這種方法布置好風機機位和吊機的位置時,李達盯著起吊的風機葉片,心里感到一陣緊張和擔憂。當風機的最后一片葉片穩穩地、安全地吊上高空成功對接后,他露出了開心的笑容,技術攻關小組成員們也終于松了一口氣。終于成功啦!這一刻,他們感到無比地滿足和自豪。
最終通渭風電項目節約了施工時間5天,降低成本約10萬元,成功地優化了項目施工流程,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項目的成本。
技術攻關小組通過集思廣益、互相支持、共同努力,最終攻克了風電建設中的難題,避免了吊裝前因需求不精確導致施工困難從而產生的降效延時,也解決了因場地過度修整導致的費用增加或者修整不足導致設備組裝困難的問題,同時,模擬結果能直觀地看到修整前后的效果對比,使建設單位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公司的方案,從而節省了溝通時間,進一步提高了施工的精度和效率,降低了項目成本。